深圳市巨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欢迎您!

“竹”载黄河文明的密码

作者:o    来源:nlidz    发布时间:2025-05-09 19:11:18    浏览量:1245

  本报记者 周学泽

  最近,竹沂源东安古城因被确认为商代古城而广受关注。载黄其中在东安古城西侧的河文战国墓中,发现了大量竹器。明的密码

  东安古城中战国墓最初发现于2010年9月,竹主持挖掘的载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任相宏判断一号战国墓为战国中期较早阶段盖邑盖大夫之夫人墓。墓葬中用了很多精致的河文竹器:东里东台地一号战国墓中的荒帷是四阿式的竹质框架。荒帷就是明的密码“棺罩”,罩在棺材外面。竹重要的载黄竹器还有竹笥,这是河文日用生活竹器,用途多样,明的密码可放置食物、竹服饰、载黄文书工具与度量衡器等物。河文任相宏凭借丰富的考古经验判断:这些竹器的制作取材于战国时期的当地竹,说明当时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东安古城战国墓中的竹器让人联想到1972年发掘的临沂市银雀山汉墓——这座汉墓同样因“竹”而闻名于世,共发现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4942片竹简。简文书体写于公元前140-公元前118年(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至武帝初期),其内容包括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以及《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

  古代山东区域考古中发现的“竹”还有多处。1930年-1931年,在山东济南历城龙山镇发掘龙山文化遗址。在一个灰坑中,考古学家找到一块炭化的竹节,有些陶器器形也似竹节。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考古中发现的“竹”也不局限在山东区域,而是遍布黄河流域,贯穿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以至秦汉时期。2004年5月安徽皖西学院副研究员关传友在《竹子研究汇刊》发表《论先秦时期我国的竹资源及利用》一文,对我国先秦时期竹子的分布叙述甚详。

  考古发现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有竹鼠的骨骼遗迹,陶器上还发现竹的符号和竹编织物的印迹。河南淅川下王岗出土有竹鼠、大熊猫等动物遗骨,还有大量竹炭的发现。陕西汉中地区新石器时期龙岗寺遗址中有大量竹子残骸。

  墓中“地下竹”曾经是本地“地上竹”,在夏、商、周都有记载。夏禹分九州,《尚书·禹贡》记载豫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等六个州都有竹子及其产品的进贡。

  殷商故都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发掘出包括竹鼠在内的大量古生物遗骸。殷商甲骨卜辞中有:“王用竹,若”,还有“竹”“筍”“箕”“筐”“笰”“箙”“簟”等竹部文字的出现。

  周代《诗经》对竹子多有记载:《秦风·小戎》中云“竹闭绲縢”,反映了渭河与千河上游有竹林分布,到西、东周之交有竹制弓箭的记载。《小雅·斯干》曰:“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足见当时镐京附近终南山(今秦岭)北坡一带,有不少竹林。《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淇水,在今天河南省的北部。《战国策·燕策》载燕国乐毅破齐,有“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之句,是说将山东汶水流域的竹子移植到北京。《左传·襄公三年》中有“晋伐齐,……焚申池竹林”之说,说明齐国有大量竹林资源的分布。

  上述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说明,从距今7000—6500年间的新石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西汉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广泛生长,西至甘肃、陕西,东到河南、山东都有竹子,甚至北京这些北纬40度的地方,也可以移植竹子。

  今天我国的天然竹林,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省份,黄河可以看成我国竹林自然分布区的北界。黄河以北也能栽培竹子,但干旱季节需要依靠人工灌溉才能成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的文章《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谈到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

  竺可桢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波动画了一个曲线图,气候变迁大势分为四个阶段: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方志时期(公元1400-1900年);仪器观测时期(公元1900年至今)。

  通过竺可桢曲线,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高温期文明高速发展:夏、春秋战国、秦和唐,气温上升,汉族人向北发展。除了周朝灭亡时有短暂的低温期,夏、商、周和西汉时期属于高温时期。像孟子和荀子生活的战国年代,“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一年可产生两季作物”,说明黄河流域那时生长竹子是没有问题的。

  竺可桢认为,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纬度1-3°。

  黄河文明主要是用汉字记录和传承的,而汉字主要是写在竹简上。竹简作为承载工具,其原材料砍伐和运输,不能距离太远,否则经济成本太高。古代气候温暖湿润,黄河流域适宜竹子的生长,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周朝建立时,国都设在西安附近的镐京(位于黄河流域),当时,官方文件先记载于青铜器上,后写于竹简上。

  先秦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均书写于竹简上。考古发现证明,自1899年在新疆出土了竹简以来,全国共发现有数万枚竹简。现发掘出土为先秦时期的竹简20多批,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竹简,其中包括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的竹简是我们目前发现最早的原本竹书书籍。

  山东区域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思想中心,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出生和会聚到山东,逐步创建起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所谓“诸子百家半山东”。山东拥有古籍近300万册,其中《论语》《春秋》《史记》《大学》《中庸》《孟子》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最初都是写在竹简上。《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孔子读《周易》而“韦编三绝”,是说三次把竹简上的皮绳磨断了。

  山东古墓之“竹”,背后是古代北方整体偏暖的气候,因为偏暖的气候而孕育了一片片竹林,而由竹子制成的竹简成为黄河文明的文字载体,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意义大焉。


 

相关新闻推荐

扫描微信,添加好友

Copyright © 深圳市巨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AI时空映画|花开中国 春满山河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幕  莫奈笔下的风景,百多年后仍在滋养人类的心灵  商务部:三大举措支持推动扩大入境消费  交通运输部:多措并举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  “颍上村嫂”凝聚社会治理“她”力量  六安市独山镇:沉浸式体验带火“红色游”  版权文化校园行活动举行  去码头整点薯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产品增至12类  全国公安机关已侦办网络谣言类案件4800余起 关停违法违规账号3.4万个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将在西安举办  两会声音  安徽集成举措促夏粮迎丰收  国家邮政局:8月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16.2%  赏文物看大展 春日踏青文博游火热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原副秘书长薛寅君接受审查调查  春花不止于江南——去明代北京反向赏花  安徽产业援疆为和田皮山“造血”  文化中国行|新展览、新活动 清明假期“博物馆热”再升温  安徽集成举措促夏粮迎丰收  铁路部门实施重点旅客运输服务新规则  光影对话 宫苑韶华——走进沈阳故宫四百年摄影作品展  如此爱园林,如此爱自然  “质量月”曝光台  市场监管总局、中消协提示:不是所有净化器都能除花粉过敏原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将在西安举办  从古寺庙到窑台遗韵见证黑窑厂的悠悠文脉  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  版权文化校园行活动举行  2025北京书市:一场年轻态、文艺范、惠民性的文化盛宴  六安市独山镇:沉浸式体验带火“红色游”  2024年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9.4%  满目春色 处处欢歌  【文化中国行·一线讲述】那些被文学照亮的村落  安徽:“黑科技”赋能特高压巡检保障迎峰度冬  游泳受伤 农庄赔偿2万元  文旅部推出七大板块春节主题文化旅游活动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3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论坛”举办  全国多地文旅数据出炉 清明期间这些红色景区受青睐  中特检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宇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原副秘书长薛寅君接受审查调查  故宫特展来了!172件文物感受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原副秘书长薛寅君接受审查调查  讲好英雄故事 建构中国特色的“英雄IP”  “质量月”曝光台  “质量月”曝光台  人气值“爆”了!乡村花卉消费引热潮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读懂写在中华大地上的运河史诗  首批15地入选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